4月24日至26日,电气工程学院在莲花街校区惟志楼444报告厅接连举办“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指导”和“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研究”两场高层次教学工作坊。电气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全体教师参加培训。工作坊由副院长刘建娟主持。
“教学成果培育与申报指导”主题教学工作坊特邀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侯培国教授作专题报告和辅导答疑。专题报告会上,侯培国详细解读了新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系统介绍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评估与评价机制、复杂工程问题、计算等核心内容,并对毕业要求中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这11条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辅导答疑环节,他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针对现有必修课程,如《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测控电路》等,详细指导与会教师如何支撑毕业要求的11条核心内容,实现课程与毕业要求的精准对应,举例指出将《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内容调整为实验或实践教学形式,以更好地统一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综合应用能力。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关于“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的毕业要求,指出可以通过优化《工程伦理与项目管理》课程的课程性质,强化其支撑作用。针对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他建议引入《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STM32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和体系,紧跟技术发展前沿。
“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工作坊特邀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斌教授作专题报告和辅导答疑。专题报告会上,邓斌紧扣新工科教育的国家战略与行动、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新时期新工科教育的新使命等三个方面解读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分别从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2.0版的迭代创新,构建完备的交叉融合平台体系、广泛实施项目式教学、建立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新工科教育系统环境的宏观体系层面;面向未来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特区,建设首批储能技术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有组织地开展储能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和应用基础研究。差异化、梯度式推进校、院两级新工科平台建设,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新格局的中观模式层面;以及构建以未来工程需求为牵引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培育《设计与建造》等项目式课程,推动跨学科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实施,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微观要素层面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协同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方法路径和实践方案。在辅导答疑环节,现场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情况和思索心得,提出“新工科+课程思政”“多学科交叉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创造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邓斌分享了天津大学在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机遇挑战和案例实践,强调在新工科建设中,要不断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兴学强国使命、爱国奉献传统的卓越工程师。在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体现跨界融合、集成共享、系统创新的先进理念,在实施中探索多学科交叉育人新模式,将项目式教学贯穿新工科教育始终。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体系,邀请企业深度参与新工科实践教学和课程共建,打通人才培养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两场高层次教学工作坊理论与实践并重,专题报告环节信息量大、含金量高、针对性强,辅导答疑环节与会教师听得认真、提问积极,收获满满。参加教学工作坊培训的教师一致认为整场工作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讲解和宏观形势分析,又有贴合实际的典型案例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切实起到了学习充电、培训赋能的效果。(文/李欢欢 李松霖 任紫颖 审校/刘建娟 审核/王建辉)